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快讯 > 正文

三身佛像图片(三身佛) 世界新视野

2023-05-24 23:47:01 车百科

三身佛像图片,三身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
(相关资料图)

1、三宝佛法僧三种为什么称为“宝”呢?因为他是指示众生断恶修善,离苦得乐,解脱系缚,得大自在的导首,极为尊贵,如世间的珍奇宝物,所以称之为宝,《宝性论》中,用世间珍宝的六种譬喻,来说明佛法僧称为宝的意义:(一)稀有义。

2、如世间宝物,贫穷的人不能得到;三宝也是这样,没有善根的众生,百千万劫不能值遇。

3、(二)离尘义。

4、如世间的珍宝,体质上没有瑕秽;三宝也是这样,绝离一切有漏的尘染,最极明净,故名为宝。

5、(三)势力义。

6、如世间珍宝,能除贫困,医治病毒等,有大势力;三宝也是这样,具足不可思议的神通威力,故名为宝。

7、(四)庄严义。

8、如世间珍宝,可以庄严世间,令世间美妙;三宝也是这样,具有无量的无漏功德,能庄严出世间,故名为宝。

9、(五)最胜义。

10、如世间宝璧,在一切物中最为殊胜;三宝也是这样,是出世间的无漏法,最极殊胜无上,故名为宝。

11、(六)不改义。

12、如世间的真金,烧打磨等,本质不能改变;三宝也是这样,是无漏法故,不为世间的称、讥、苦、乐、利、衰、毁、誉八风所倾动,恒常不变,故名为宝。

13、《心地观经》报恩品以坚牢、无垢、与乐、难遇、能破、威德、满愿、庄严、最妙、不变十义说明佛法僧得名为宝的意义,结语说:“佛法僧宝,具足无量神通变化,利乐有情,暂无休息,以是义故,诸佛法僧,说名为宝。

14、”佛法僧乃三宝之称每个人信佛,必须先皈依(归依)三宝。

15、在归依前,应必须先了解三宝的大意。

16、否则,莫名其妙的归依,便不得为真正的归依。

17、就像我们要考大学,不知大学名称,那便成笑话。

18、希望学佛的善男信女,求受归依时,必须明白三宝的大意。

19、归依师必须把三宝教意的大意传授于归依弟子,使他们了解三宝的大意,归依则受益。

20、佛法僧三宝,是佛在世亲定的戒律,为在家善男信女所明示修行的道路。

21、佛住世时,称佛为师;佛灭度时,以戒为师,以常为住。

22、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真空妙用。

23、佛法僧三宝,是劝人为善,早出苦海,引道众生入世出世之宝筏,使人能觉悟返伪归真,改恶向善,可以使家庭人口平安,更可使人间离苦得乐,所以称为三宝。

24、 三宝分两大类(一)三宝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。

25、(二)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。

26、三宝的种类,要知道三宝的含意:佛是觉者,自觉、觉他,觉行圆满;法是法则,有轨范、使人理解与任持自性不失之能;僧是和合僧众,于事于理,和合相处。

27、 所谓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(一)凡是绢绣、纸绘的佛像便是佛宝。

28、(二)凡是三藏经典,是古大德的佛教徒著述的,便是法宝。

29、(三)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,便是僧宝。

30、因为佛陀入灭后的佛教,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继承佛法的慧命,保持佛教的精神和教义流传后世,所以称为住持三宝。

31、(一)佛陀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涅槃的阶段中,佛陀便是佛宝。

32、(二)佛陀当时对弟子们所传授的四圣谛法、八正道、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,便是法宝。

33、(三)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,便是僧宝。

34、这是佛陀唯有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相状,所以称为化相三宝。

35、 什么是一体三宝是佛法僧三宝之中各有皆具三宝的功德。

36、(一)佛有觉照之明,具备了五眼六通,所以称为佛宝;佛能应机说法,于法自在,故有轨范持能,所以称为法宝;佛无违诤之过,所以是僧宝。

37、(二)法的本体,具有能生诸佛之性,所以是佛宝;法的本身,就有轨持的功能,所以是法宝;法法平等,所有众生一律平等,所以是僧宝。

38、(三)僧有观照之智者,为佛宝;僧有轨持之用者,是法宝;僧为和合僧者之体者,是僧宝。

39、 什么是理体三宝是说一切三宝,各有具之三宝。

40、(一) 从修证上能翻迷成悟,即成为般若智慧,解脱苦,即成为法身:般若为佛宝,解脱为法宝,法身为僧宝。

41、(二) 从理体(真如)上说,能观之理为佛宝,所观之事为法宝,事理一如为僧宝。

42、三宝有四种性质,不出事理的两面。

43、事相的三宝,是现实的,此法比较易懂,除非已经开悟,证得了自性的真如、究竟归依之处。

44、在家居士属于护持三宝,出家比丘、比丘尼是住持三宝。

45、因此,分为出家在家两类。

46、佛陀在世佛教以佛为轴心,佛陀灭度后,佛教以僧宝为重心,所以现在以僧宝为归依之处。

47、故在家三宝弟子要护持住持三宝,供佛及僧,才能得到佛法僧三宝的真正的法益。

48、出家僧宝由释迦牟尼佛的戒律来管理约束,若在家三宝弟子妄加评说僧宝过失效,罪过很大。

49、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藏、律藏、论藏。

50、经藏诠定学,律藏诠戒学,论藏诠慧学。

51、十二部经也叫做十二分教,即把一切佛经的内容分为十二种类,叫做十二部经。

52、何等为十二?一、长行:以散文直说法相,不限定字句者,因行类长,故称长行。

53、二、重颂:既宣说于前,更以偈颂结之于后,有重宣之义,故名重颂。

54、三、孤起: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,单独发起的偈颂。

55、四、因缘:述说见佛闻法,或佛说法教化的因缘。

56、五、本事:是载佛说各弟子过去世因缘的经文。

57、六、本生:是载佛说其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。

58、七、未曾有:记佛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。

59、八、譬喻: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。

60、九、论议:指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。

61、十、无问自说:如阿弥陀经,系无人发问而佛自说的。

62、十一、方广:谓佛说方正广大之真理的经文。

63、十二、记别或授记:是记佛为菩萨或声闻授成佛时名号的记别。

64、此十二部中,只有长行,重颂,孤起颂是经文的格式,其余九种都是依照经文中所记的别事而立名,又小乘经中无自说,方等,授记三类,故仅有九部经。

65、 三身佛众生成佛时有三身,称为三身佛,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、报身佛、及应化身佛。

66、法身佛: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是本来具有的,不需要修,只要你悟,悟即见自己本源自性清净的法身佛。

67、报身佛:不容易成,需经三大阿僧祇劫,修种种的苦行难行,乃至无善而不成,无德而不就,功德圆满,方可成报身佛。

68、释迦佛的报身,称为卢舍那佛,住在华藏世界,阿弥陀佛的报身,又是住在华藏世界,各各佛的报身,都是住在华藏世界。

69、报身又分自受用报身及他受用报身,自受用报身无相,就是大菩萨也见不到;他受用报身,大菩萨可以见到,惟是所见的各有不同,十地菩萨见的,是无量大身,其它菩萨所见的,或是千丈卢舍那身。

70、应身佛:应以何身得度,即现何身而为度之,是为应身佛。

71、应身是以报身为本,所以应身佛又称为逆佛,所谓从本垂迹,就是这个意思。

72、应身佛有千百亿化身,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,阿弥陀佛亦有千百亿化身,化身佛住在凡圣同居土,暂时住的、方便的、不长久的。

73、是故释迦佛十九岁出家,三十成道,说法四十九年,八十岁便离开这个世界,应度众生已度尽,说法已完,住世无益。

74、众生成佛时,三身佛一时成,无分先后彼此。

75、华严经云:「十方诸如来,同共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。

76、」上两句「十方诸如来,同共一法身」,是指法身佛,法身佛无相,万佛一体,无有你我之分,亦无过去,现在,未来佛之分别,更无此土、他土、无量国土之佛的区别,万佛一体,犹如虚空般的清净,清净是一体的,不能说这一边的虚空清净,那一边的虚空不清净,是故法身佛无男无女、无此无彼、圣凡两亡、生佛俱泯,是谓不二法门「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。

77、」是指报身佛。

78、法身清净,不染一尘,故亦名素法身,众生迷此,所以有生死,虽则六道轮回,其性不变,故又名佛性,因在迷不变,常随众生流转生死,故云「法身流转六道,处处皆闻。

79、」有幸得闻佛法,着力熏修,刹那除卸迷情,得识本来,乃至大彻大悟,悟同诸佛,此时名信解,解法身之理,但解而矣,法身还未出现,必须悟后起修六度万行,以及一切功德,若有一德未圆,一功未满,法身亦不现前。

80、直待万行已圆,万德已满,惑垢尽除,无明业空,法身才全体出现,此时却又名报身佛,号卢舍那。

81、简略而言,悟后从性起修六度万行,庄严素法身,修至功德圆满,素法身成为万德庄严的报身,报身又化成千百亿化身,到十方世界,天上人间,转随意法 轮,教化有缘众,所以坛经云:法身报身及化身,三身原来是一身。

82、三法印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。

83、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。

84、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,而要把它作为工具,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,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。

85、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。

86、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:没有无常,生命怎么可能产生?没有无常,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?没有无常,我们的小女儿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郎?没有无常,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?为了社会正义和希望,我们需要无常。

87、如果你很痛苦,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,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。

88、一朵花凋谢时,你不会太难过,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,原本无常。

89、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,当她去世时,你会悲痛万分。

90、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,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。

91、认识到无常,你会变得积极、慈悲和富有智慧。

92、无常是好事情。

93、没有无常,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;有了无常,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。

94、无常,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。

95、第二法印是诸法无我。

96、如果你相信有一个持久的、永恒存在的、独立自主的“我”,那么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称之为佛教。

97、无常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,无我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。

98、当我们修习《金刚经》时,愈深入地体察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这些名相,我们就会发现,我与非我、人与非人、众生与非众生、寿者与非寿者之间是没有界限的。

99、当我们在绿色的原野上漫步时,我们就会意识到,我们是由空气、阳光、矿物质和水构成的,我们是大地和蓝天之子,与其它所有有生命、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。

100、这就是修习无我观。

101、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正念,谛观互即、无我、无常,从而进入三摩地。

102、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静。

103、涅槃的意思是“灭除” 灭除烦恼和名相。

104、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、嗔、痴。

105、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,是其它两种烦恼的基础。

106、因为愚痴,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,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。

107、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,结果我们很痛苦。

108、涅槃,熄灭所有的烦恼,象征着自由的诞生。

109、当黑暗消失时,光明就出现了;当痛苦消失时,安详和幸福就会出现。

110、 三灾八难三灾:有「大三灾」,指水、火、风之灾,及「小三灾」,即饥馑、疾疫、刀兵之灾;八难:有王难、贼难、火难、水难、病难、人难、非人难、毒虫难。

111、“三灾八难”,俗称多灾多难、灾祸接连不断为“三灾八难”。

112、“三灾” 和“ 八难” 在佛经上都有确指的内容,与俗语的泛指用法不同。

113、佛教认为,世界从形成到毁坏为一大劫,经历“成、住、坏、空”四个阶段,周而复始。

114、在“住劫”的后期,众生行为邪僻,寿命减少,便陆续发生饥馑、疾疫和刀兵等灾祸,称为“小三灾”。

115、到了“坏劫”之末,则发生更为可怕的火灾、水灾和风灾,称为“大三灾”。

116、最后的风灾,把世界吹得荡然无存,从而进入“空劫”。

117、 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、三十七觉支等。

118、指佛陀教导众生修证圣果的三十七种途径和方法。

119、菩提分,意即成就佛教四圣谛的智慧,通向涅盘圣果的道路。

120、分为七科,即四念住、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圣道支。

121、亦译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分、八正道。

122、《俱舍论》卷二十五称:“三十七法顺趣菩提,是故皆名菩提分法。

123、”四念住四种以智观境的方法。

124、世人攀缘身、受、心、法四境,生起净、乐、常、我四颠倒,因而有贪爱等烦恼。

125、为治此四种颠倒,以念、慧为体立四念住:观身不净,用闻思修所生的能观之智,观察和觉了身内肠胃赤白痰等不净,身外眵泪涎唾等不净,破除净想的颠倒;2、观受是苦,用能观之智,观察和觉了三受(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)者苦,破除乐想的颠倒;3、观心无常,用能观之智,观察和觉了心境生灭无常,破除常想的颠倒;4、观法无我,用能观之智,观察和觉了五蕴等法从因缘和合而生,没有自性,所以无我,除破我想的颠倒。

126、四正断四种正确的修行努力:于已生的恶法令断灭;2、于未生的恶法令不生;3、于未生的善法令生起;4、于已生的善法令坚住和增广。

127、于此四法戒勉策励,精进修习,为了断恶修善。

128、四神足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(三摩地):欲神足(欲三摩地断行成就),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的定;2、勤神足(勤三摩地断行成就),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;3、心神足(心三摩地断行成就),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;4、观神足(观三摩地断行成就),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。

129、“断行成就”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,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,即用欲、勤、心、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。

130、欲等四法,求定称心、趣定自在,故又称“四如意足”。

131、佛教认为,修行这些禅定,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。

132、五根修行佛教所依靠的五种内在条件:信根。

133、信正道及助道善法;2、粗进根。

134、修学正道及助道法时,勤求不息;3、念根。

135、念正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;4、定根。

136、摄心于正道及助道法相应不散;5、慧根。

137、为正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。

138、这五种法,皆有能生善法,不可倾动和势用增上等义,故名为“根”。

139、五力五根增长所产生的力用:信力。

140、信根增长可破疑惑;2、精进力。

141、精进根增长可破懈怠;3、念力。

142、念根增长可破邪思;4、定力。

143、定根增长可破乱想;5、慧力。

144、慧根增长可破烦恼。

145、《大智度论》卷十九:“五根增长,不为烦恼所坏,是名为力。

146、”七觉支达到佛教觉悟的七种次第或七种智慧:念觉支。

147、修行者修学出世法时,常念定慧等;2、择法觉支。

148、对于诸法的真伪,用智慧加以辨别和选择,达到去伪存真;3、精进觉支。

149、以勇猛善心,离邪行真;4、喜觉支,由于精进而得悟善法,心生喜悦;5、轻安觉支。

150、不断进修,断除诸见烦恼和身心粗重,从而轻利安适;6、定觉支。

151、使心专住一境而不散乱;7、舍觉支。

152、舍弃虚妄诸法而不追忆,心无偏颇。

153、八圣道支八种通向涅盘解脱的正确方法和途径,即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(见八正道)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